目前,德陽市某白芍種植及深加工基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編制完成,并且該項目已經獲得有關部門批準。
該項目屬于擴建項目,擴建規模與內容包括配套白芍中藥材深加工基地(加工廠房、配套辦公室、員工食堂、宿舍,配套設施、停車場等);擴建白芍種植基地10000畝;帶動周邊農戶白芍種植100000畝;旅游配套設施(旅游路線規劃、餐飲住宿、公廁等項目)建設;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建設周期為四年(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總論
1、本項目符合國家農業及旅游發展政策和德陽中江縣白芍特色產業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當地區位條件及資源優勢條件,項目具有極強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應,能明顯發揮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輻射帶動作用,能帶來較高的投資效益。
2、項目白芍種植及深加工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當地現代特色生態旅游、白芍中藥材附加綠色保健養生產品、能繼承發展我國白芍文化和保健養生文化,具有重大文化傳承發展意義。
3、本項目屬于國家和中江縣鼓勵的現代農業,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同時能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經濟發展,明顯改善當地農民生活水平,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定,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4、項目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當地農業發展方式、提高民生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發展現代化的特色生態農業及旅游業,以引導合理布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旅游業發展為重要手段,創新運作方式,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充分發揮特色生態旅游觀光業在發展文化、改善環境、改善民生、吸納就業、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5、本項目對投資發展作了較為科學的論證和專業的設計,對項目的市場前景作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對項目的資源配備和引入進行了較廣泛的綜合論證,對項目的運營管理作了初步的架構和相關的配備,項目的啟動條件已相對具備和成熟。
6、項目過程安排嚴謹、科學合理,實施有序,前后照應,形成系統,各項經濟指標估算正確,依據可靠,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突出。
綜上所述,該項目符合國家、地方的產業政策,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因此,該項目是可行的。
項目建設背景
我國白芍產業發展背景
1、白芍產業發展背景
隨著醫學模式從治療型向預防型的轉變,以及“回歸自然”潮流的涌動,中藥以其療效好、毒性低、副作用小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們的歡迎。中藥的保健治療在歐美各國的影響日益擴大,使用中藥保健和治療疑難病癥的人越來越多。國際白芍市場的廣闊前景為我國白芍的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白芍產業是我國獨具特色和優勢的民族產業,也是國家的戰略產業,受到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滿足我國人民醫療保健的需要,擴大名優中藥出口,防范和抵御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國外醫藥對我國的沖擊,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白芍產業。
隨著我國中藥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藥新品種的不斷開發,白芍的需求量正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遞增。特別是采用規范化操作規程生產的白芍深加工產品更具有廣闊的國際國內市場。
2、中藥保健養生背景
當前人民生存環境不斷變化,亞健康群體日益增加,公眾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我國有1/3以上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人民更加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及養生,養生則是為了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與人們當前的需求相契合。
我國中藥養身文化,源源流傳幾千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藥保健養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從整個社會的需求來看,中藥養生必將是養生服務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人群開始意識到了中藥保健養生的重要性,對于中藥材制品需求將越來越龐大。
中江縣白芍產業發展背景
白芍是常用家種大宗藥材,需求量巨大,據資料統計白芍年需求量在15000-25000噸之間。但白芍具有生長周期長,需求剛性、產地集中、易于存放的特點種植一般較為分散,種植面積受城市開發占地等因素的景點,種植面積連年減少,也因此該品種也受一些資金雄厚的商家青睞,傳統白芍品種一般分布在安徽、浙江、四川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小面積種植。
中江白芍栽培歷史悠久。四川中江縣自然氣候和土壤生態條件優越,有利于白芍的生長發育,栽植歷史悠久、發展快、在國內外影響很大,一直是中江縣出口創匯的道地藥材。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時期,始載于公元1812年《中江縣志》(嘉慶版)。清宣統二年,縣內輸出藥材歲收白銀25504兩,1912年,歲產干芍100余噸,1926年種植白芍1000畝,總產近200噸,遠銷國外,1933年,種1133畝,總產400余噸,畝產250kg,外銷150余噸,1949年,種247畝,總產52.75噸,畝產214kg。1956年夏,蘇聯、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植物專家三人到中江輯慶二村考察白芍生產,1959年原石埡公社建立白芍生產隊,又稱“白芍農場”,1977年種1472畝,總產804.8噸,畝產547kg,為解放后畝產最高年,1985年減為530畝,總產150噸,畝產283kg。
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專家和客商又多次來中江考察并簽訂貿易協議,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從此,中江白芍優質商品飲譽東南亞,并成為中江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類型。中江藥農世代種芍,經驗豐富,四川省計委、醫藥局、經貿委以(1986)第54號文件批準中江為白芍出口基地。常年種植面積3000畝左右,1999年達到5000余畝,總產量達1500噸以上,2007年達11210余畝,總產近3000噸。
2013年,我國審查專家組對中江白芍名稱、歷史淵源、加工工藝、加工特色、保護要求以及與之關聯的人文、地域、自然、品質對應關系進行了細致的審查。經過嚴謹、認真答辯后,專家組經合議形成一致意見,同意中江白芍通過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技術審查。
中江白芍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現場評審順利通過,將有助于中江白芍產業發展,提高其知名度,推動中江經濟發展,為中江人民謀福利。
白芍特色旅游觀光休閑背景
1、旅游業發展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擴張最快的產業之一。旅游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游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
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消費結構升級也促進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隨著城市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當前,中國旅游業正從觀光向休閑度假旅游全面轉變,四川是旅游資源大省,也是休閑度假旅游產業發展得最早最快的地區之一。
2、白芍特色農業旅游觀光發展背景
近年來,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的生活性功能。現代旅游者追求“生態”與“個性”的需求多樣化,促使現代旅游業的經營觸角不斷向未知領域延伸。伴隨著近年來全球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傳統農業正成為倍受旅游業關注的一個新興領域,地域特色文化與旅游邊緣交叉的新型旅游項目即特色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應運而生,其中以中藥文化為主題的旅游觀光項目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和對健康的關注度持續提升,融入中藥文化、養生文化、保健文化、科普文化的特色旅游觀光成為人們最好的選擇,現代中藥旅游觀光是一種以特色農林資源(本項目為白芍中藥材種植)和現代旅游為載體的新型特色生態旅游業,拓展了農業發展新空間,開辟了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是農業旅游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項目建設必要性
一、項目建設滿足國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對農業的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項目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情況,并結合當地資源特點,確定以白芍種植為主,采用“公司+農戶”合作模式,帶動周邊白芍種植業規模化發展,起到龍頭示范作用,同時新項目將配套生態旅游觀光、中藥保健養生、戶外健身活動等主題活動,既適應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方向,也符合國家發展“生態、環保、高效”農業的戰略方針。
二、項目建設符合中江縣白芍產業發展環境
1、政策支持環境
中共中江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白芍生產及產業發展,先后成立了“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中江)基地”協調領導小組和“中江縣白芍產業領導小組”,在建的“中江丹參優質無公害生產基地”已由省上授牌,并成為四川省首批“白芍科技種植示范區”、“四川省第一批優質丹參生產基地”。2000年三月,中江縣人民政府以(2000)13號文件,請市政府轉呈省政府將“優質無公害中江白芍產業基地”項目列為省重點社會發展科技項目,提出了“優質無公害中江白芍產業基地建設規劃”。2001年12月,縣農業局也以“中江白芍優質無公害生產基地”向省上呈報。2014年11月29日,在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舉辦的第一屆中國中醫藥信息大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王國強局長提出將信息化作為中醫藥現代化的強勁引擎,這奠定了現代化中醫藥產品的發展方向,白芍產業也開始向信息化靠攏。“十二五”以來,特別是2014年,信息化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到2020年,商務部將基本建立中藥材物流的標準體系;基本建成以中藥材主要產銷區為流通節點的物流基礎設施和流通網絡,大宗中藥材(白芍屬于大宗中藥材)與貴細中藥材實現集中倉儲;物流信息化管理技術和中藥材新型養護技術普遍應用;流通追溯體系全面發揮作用;大中型中藥材物流企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家政策對于中藥材產地的綜合實力提升進行了大力支持。
2、投資支持環境
為建設中江,縣上相繼出臺了系列優化投資環境的政策,熱忱歡迎中醫藥企業合作,聯合、或獨資建立生產基地,開發中江白芍資源。優越的投資環境,引來各地投資商的大量資金,設備,技術,品牌支持。為白芍種植深加工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項目建設促進中江縣農業產業升級健康發展的需要
項目建設運營符合省、市、縣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技的長遠規劃,本項目將帶動周邊大面積農業散戶進行白芍種植業相關產業的轉型,促使分散的傳統散戶種植向集約型的現代化白芍種植業轉型,同時完善周邊的配套設施,改善周邊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
項目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廣泛吸納和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積極培育發展具有區域優勢的白芍種植及深加工主導產業,配套中江縣整體發展需要,建立完善成熟的經營格局,通過推廣保健養生與特色文化觀光旅游,構建由白芍文化、農業、旅游、體驗、保健等要素綜合集成的現代化農業綜合開發示范體系,以此帶動中江縣農業生態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農業生產集約化、高效化、生態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實現政府、公司、旅游消費者、當地農民及環境等多個方面真正意義上的共贏,推進中江縣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四、項目建設是改善中江縣生態環境的需要
德陽市中江縣,自古就有“白芍之鄉”的美稱。中江縣山清水秀,白云繚繞,自然風景十分優美,但近年來因工廠建設和地區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本項目在中江縣種植大面積芍藥花,發展生態旅游觀光,有利于改善當地自然環境,提高當地植被覆蓋率,而生態旅游觀光以不破壞土地原生性為原則,有利于促進中江縣土地可持續開發,生態效益明顯。
五、項目建設有利于繁榮白芍市場和文化
本項目建成后將豐富中江白芍市場,特別是項目基地生產高端白芍產品能擴充白芍國際市場,進一步滿足全球人們對白芍醫用、保健、養生和食材的需求,帶動白芍國際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體現在人們開始更加關注保健、養生。項目是以中藥文化為主題,項目配套中藥文化體驗及科普,有利于提高人們身體健康水平,有利于促進我國養生保健文化發展,有利于我國中藥文化的繁榮和傳承。
六、項目建設有利于增加就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本項目根據中江縣當地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資源狀況,在加強基礎設施、投入要素、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體制等方面建設的基礎上,采取綜合有力的措施提升農業現代化的整體水平,這為種植優質白芍、發展現代白芍特色旅游觀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項目建成后,將能夠創造超五億元以上綜合經濟效益,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當地農業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項目能提高多方面的就業崗位,包括白芍方面種植、管理人員和景區管理、運營人員,極大的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因此項目建成后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中江縣經濟發展、弘揚白芍保健文化、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該項目的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地區發展政策,有利于大力改善當地人民生活質量,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業產業,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加快實現中江縣地方產業發展布局的總規劃,改善德陽市中江縣形象,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增強地區的綜合經濟能力,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保效益,項目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