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蜀繡創新研發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寫已經完成,該項目已經上報有關部門進行審批。
蜀繡創新研發項目屬于新建項目,研發內容:以現代設計和當代藝術碰撞錦繡基因為項目設計來源,研發以倡導一種(藝術類)品質生活方式為推廣概念的絲巾披肩類,箱包類,家居裝飾類,配飾(首飾)類產品;面向市場側重推廣蜀錦蜀繡傳統手工和錦繡基因碰撞的極致工藝,當代藝術格調和品質生活方式的蜀江錦院全新產品,項目總投資為700萬,建設周期為3年。
項目建設背景
文化產業政策利好頻出,力度空前
1、“一帶一路”下非物質文化產業格局的構建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將文化產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絲綢之路是商貿之路,是和平之路,更是文化之路;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使得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一帶一路”構想上。“一帶一路”的建設為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歷史機遇,蜀錦蜀繡創新產品研發項目依托絲綢之路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推動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產業帶建設。
2、四川文化產業,蜀錦蜀繡先行騰飛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正在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強化文化軟實力,把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相結合是世界發展的一種新潮流,文化產業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戰略發展重點和支柱產業。
成都要建設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世界生態田園城市,在“十二五”時期大力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使成都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全面提升;市委《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成委發〔2011〕23號)中,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軟實力的最重要手段,文化產業在成都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凸顯。這一切表明,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時期,成都文化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難得機遇。
2、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軟實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產業全面繁榮、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3、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培育和規范文化市場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培育和規范文化市場。
4、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新興文化業態
黨的十八大報告: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5、文化部出臺工作方案為小微文化企業“送政策、理思路、解難題”
文化部《2015年扶持成長型小微文化企業工作方案》:以優化文化領域創業發展環境為方向,以提升小微文化企業的成長能力、激發文化領域創業創新活力、培育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品牌文化企業為重點,營造鼓勵創業、尊重創新、包容失敗、支持發展的創業成長大環境,形成文化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6、緊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加速推進國際化戰略
成都蜀錦織繡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從事蜀錦傳統技藝的傳承,其投資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形成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經營項目,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非物質文化愛好者,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證了蜀錦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后繼有人,使蜀錦織造技藝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這對于中國非物質文化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重要的契機。蜀錦手工織造技藝是蜀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核心部分,成都蜀錦織繡有限責任公司有責任、有義務積極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將中國蜀錦蜀繡及蜀錦蜀繡文化發揚光大。公司將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契機,計劃以中華非物質文化為媒,讓世界感受中國蜀錦蜀繡文化的魅力,加大海外市場的營銷力度,加速推進蜀錦蜀繡國際化進程。
西部文化產業新機遇,引領文化產業新引擎
四川是西部大省,是西部大開發的龍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具備三大新機遇:
1)四川省已成為全國第九個GDP總值過萬億的省份。目前全國GDP總值過萬億的其他八省市的實踐經驗表明:GDP總值過萬億,是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重要“拐點”,其文化產業發展必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井噴;
2)兩會報告中,中央和國務院做出了擴大內需,促進增長、加快發展的戰略決策,四川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響亮的城市品牌,具備強勁的文化產業基礎,在文化產業領域急需大項目作為引領西部文化產業的新引擎;
3)2014年接待國內旅游者5.4億人次,同比增長10.0%;國內旅游收入4838.3億元,同比增長26.3%。接待入境旅游者240.2萬人次,增長14.6%;實現旅游外匯收入8.6億美元,增長12.7%。全省累計出境游客總人數為123.8萬人,增長66.8%。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4891.0億元,增長26.1%。
綜上所述:成都蜀錦織繡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蜀錦織造技藝”的傳承單位和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公司將繼續從硬件設施改造和軟件服務等方面努力提升自身,為成都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最大的努力,在政策支持和公司產業發展布局兩大背景下提出蜀錦蜀繡創新產品研發項目。1項目將產品研發與傳統工藝、非遺傳承相結合,絲路文化與錦城、錦官城悠久的歷史文化相結合,配合新聞及宣傳媒體、宣傳蜀錦、蜀繡產品及文化;2公司計劃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對蜀錦、蜀繡的研究、保護、發展進行項目研究,積極培養蜀錦、蜀繡的人才,編輯出版論述蜀錦、蜀繡文化專著,從而擴大蜀錦蜀繡的影響力;3項目建設借助規模和工藝帶來的優勢不斷提高精加工產品的生產研發水平,實現四川省文博旅游資源市場化開發,將極大推動蜀錦產品市場規模化和國際化發展,提高蜀錦產業產值總量。
總之,蜀錦蜀繡創新產品研發項目集蜀繡、蜀錦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旨在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蜀錦蜀繡,從品質、數量上上滿足客戶差異化的需求,把蜀錦蜀繡打造為四川成都收藏品的一張非物質文化名片,使之成為西部非物質文化產業的龍頭,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傳播基地,更好的弘揚中華燦爛的文化,在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大業中肩負起歷史責任。
項目建設必要性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越來越需要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新時期文化建設一項十分重大而又緊迫的戰略任務,是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對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項目建設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體現,文化的經濟功能很大程度上通過文化產業體現。文化產業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和可持續的獨特優勢和突出特點,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對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作用。
1)在調整經濟結構方面,本項目多功能業態(研發、生產、文化旅游)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為生活服務,又為生產服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支點,本項目建設抓住文化產業,抓住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
2)在擴大內需方面,本項目把文化產業與物質生產和服務業相融合,有效提高物質產品和服務業的文化含量與創意附加值,促進消費升級;同時,對文化自身的需求也是內需的重要方面,項目充分挖掘文化消費潛力、拓展文化消費空間,項目各板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將形成新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熱點,直接拉動市場消費增長,本項目建設將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
3)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文化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市場需求強、消費空間大,開發價值高、投資機會多,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作用日益凸顯。本項目建設對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辟發展的新途徑新空間,實現文化產業(特別是帶動文化旅游)更大的發展。
二、項目建設是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科技條件、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
我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作的貢獻遠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美國的文化產業占整個GDP的25%,英國達到11%,而中國只占到2.6%,文化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市場和科技的支撐,市場和科技如同鳥之雙翼,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動力。
1)從市場經濟發展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凸顯,文化與市場的接軌已成為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本項目建設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讓文化生產要素在市場中高效流通和配置,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形成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合力;成都蜀錦織繡有限責任公司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市場資源,讓蜀錦蜀繡文化產品真正成為市場上的商品,最大限度地實現產品的文化功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2)從科技發展應用看,現代科技深刻改變了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方式,也賦予文化新的內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態,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后發優勢,文化產業在運用最新科技成果發展文化和推動文化科技創新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和優勢。適應當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推動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搶占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形成新的文化創造力和競爭力,迫切需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三、項目建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重要內容
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改善文化民生、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手段。隨著經濟條件的寬裕、教育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追求自我文化表達、參與自主文化創造活動的愿望更加強烈,實現和維護自身文化權益的意識高漲,居民消費正由生存型、溫飽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轉變,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噴”之勢。
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還不高,總體上還不能很好地適應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的新形勢和人們繁榮文化市場的新期待。可以說,文化產業總供給還不能滿足總需求的朝陽產業之一,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項目建設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維護群眾文化權益、引導群眾文化消費,使全體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健康向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創造”上迸發活力、各盡其能,項目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同時,深化文化產業模式,加快文化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四、項目建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文化產業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和文化追求,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當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趨勢更加明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更加注重通過文化產業,輸出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本項目建設將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扭轉文化貿易逆差,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增強我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更加關注,了解中華文化和我國科學發展的愿望更加強烈,我國所承載的國際期待和國際責任明顯加重,本項目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探索文化市場化、產業化的運作手段,以企業為主體、以文化貿易為主要方式,推動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形成蜀錦蜀繡特色品牌,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