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價中哲咨詢整理如下:
經濟評價是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評價項目,所涉及的是資源使用是否合理的問題,經濟評價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
1、微觀層次的經濟評價
微觀層次的經濟評價,即項目層次的經濟評價,其理論基礎主要是根據微觀經濟學的有關均衡、支付意愿、消費者剩余、機會成本等理論推導出反映項目所處特定區域的資源“真實經濟價值”的影子價格體系,評價項目在特定區域的微觀層次的資源優化配置狀況。
項目經濟評價的定義與內涵
項目的經濟評價是指由于項目建設、實施與運營,對社會經濟、自然資源利用、自然與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社會效益與影響分析。通過系統地調查、收集與項目相關的各種社會因素和社會數據,分析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提出盡量減少或避免項目負面社會影響的建議和措施,以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并使項目效果持續發揮。經濟評價是項目設計中用以分析社會問題和構建利益相關者參與框架的一種評價方法,社會評價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提供了一個研究框架,將社會問題分析和利益相關者參與結合到項目設計中。
經濟評價的必要性
開展項目經濟評價,有利于貫徹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保證項目與所處社會環境相協調,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完善項目評價理論;對項目全面進行評價,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目標順利實現,并提高項目決策的科學水平;有利于加強投資的宏觀指導與調控,有利于吸引外資,有利于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經濟評價是實現兩個層次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項目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對項目的可行性論證應該從戰略的高度進行,應充分考慮到項目對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和間接、短期和遠期、有形和無形、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二是社會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建設總要占用或耗費社會、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努力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觀。
2、宏觀層次的經濟評價
宏觀層次的經濟評價,應從項目的宏觀區域經濟影響的角度,重大項目應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評價項目對影響區域及整個國民經濟的資源配置,如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對培養區域拳頭產業的影響、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對提高國際競爭力和發展民族經濟的影響,對區域之間經濟平衡發展的影響等。